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区建设,结合广西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区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和“人工智能+”行动实施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以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创新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为重点,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区提供有力支撑。到2027年,基本形成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师生人工智能素养全面提升;全区大中小学普遍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形成一批满足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广西智慧教育平台(“桂教通”平台)的人工智能教育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为全区教育教学和管理提供有效支撑,人工智能技术真正成为赋能教育强区建设的“新引擎”“加速器”。
(一)推动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各地要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好信息科技相关课程,统筹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等课程,融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逐步普及。鼓励开设具有区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人工智能教育拓展课程、特色课程,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研制广西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引进、研发适切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和教学资源。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引导中小学生科学合理使用各类人工智能工具。鼓励各地各校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和研学实践,开展人工智能科技节等实践交流活动。推动中小学与大学人工智能教育衔接,支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骨干教师加入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虚拟教研室,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教研工作。
(二)推进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鼓励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构建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知识图谱和能力图谱,建设“通识基础+算法原理+交叉融合+实践创新”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共建共享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学资源库。面向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学生开设人工智能技术核心课程和前沿课程,提升学生专业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面向其他专业学生开设“人工智能+”交叉课程,建设跨学科、跨专业课程集群,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垂直应用能力。加强人工智能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人工智能优秀师资的引育。成立广西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虚拟教研室,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协作新形态,赋能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成立广西本科高校人工智能教学指导委员会,为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改革开展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等工作。
(三)推动学科专业智能化升级。加强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支持广西人工智能学院建设,引导各高校人工智能学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立项建设自治区级人工智能学院,打造人工智能领域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集群。遴选一批自治区级人工智能一流本科专业和高水平高职专业建设点。加快高校“人工智能+”学科专业体系建设,面向国家、区域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人工智能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服务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工智能+”特色专业。支持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人工智能领域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项目孵化等,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和协同育人模式。
(一)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方式变革。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探索教师和人工智能协同的新型“双师课堂”组织实施模式。引导教师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课程资源生成、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等,开展备课、课堂教学、学情分析、作业管理、答疑辅导等教学全场景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和区域探索课堂教学监测服务,动态跟踪学生学习进度,开展智能化学情分析,帮助教师优化教学策略,促进个性化教学。推动智能作业批改和答疑辅导规模化应用,促进教学减负、提质、增效。
(二)人工智能赋能学生学习和发展。探索和推广智能学伴和智能导学应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适切性数字资源和探究性学习指导。积极探索学生人机对话式学习、项目化探究学习、个别化自适应学习等模式,鼓励创建“AI班主任”“AI学科教师”“AI就业指导师”和智慧体育、智慧劳动教育等应用场景,满足学生多元学习和发展需求。鼓励为特殊教育儿童开发个性化智能辅助教学系统,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学生身心健康监测、分析和预警,实现对学生成长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高校AI思政智能体试点建设,重点打造“AI辅导员”“AI心理咨询师”和数智“一站式”学生社区等思政智能体,构建“人工智能+思政教育”新模式,推动全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研究,引入教师教学智能诊断与评价工具,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全方位、多维度智能分析,为教师开展并改进教学与教研提供大数据精准支持。探索建设教师专业能力智能评价系统,动态采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和学习活动数据,形成教师成长画像,构建教师专业智能化、精准化发展新模式。
(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与评价创新。建设自治区教育大数据中心,建立完善教育数据目录和数据标准体系,促进教育大数据归集与整合,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智能统计和决策系统,促进教育决策精准化和教育治理高效化。鼓励中小学、中职学校普及数字校园应用,实现教育全业务、全过程数据伴随式采集。构建区域和学校教育数字化评价体系,推动数据驱动的教育评价改革,支撑教育质量、学校常规管理、教师发展等评价,实现精准评估与智能督导。引导高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实现校园精细化管理、个性化服务。鼓励高校建设大数据决策平台,整合教学、科研、管理等数据资源,构建“数据驾驶舱”,开展精准画像,支持精准决策、管理和服务。
(五)人工智能赋能产教融合。大力支持高校、职业学校联合行业企业和研发机构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人工智能应用实践场所,增强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鼓励高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整合校内外人工智能软硬件和数据资源,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共建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推进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习实训等关键要素改革。鼓励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学院等实施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项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加大对“人工智能+”类项目的支持力度。
(一)开展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训。研制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能力发展指南,将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纳入“国培”“区培”等各级各类培训计划和项目,构建“基础普及、骨干提升、专家引领”的分类分层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支持建立跨区域跨校的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能力发展共同体。推动更新师范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升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
(二)开展教育管理者人工智能素养培训。面向教育管理干部、学校管理者开展人工智能素养专题培训,逐步建立全员覆盖的轮训制度,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者把握新技术发展趋势,全面提升数字化领导力,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科学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变革。
(一)打造自治区基础支撑平台。升级“桂教通”平台智能中枢能力,构建全区教育算力支持与大模型服务底座,为各类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提供基础支撑。建设一站式“人工智能教育服务专区”,汇聚各方课程资源、模型库、工具YY易游体育平台集等,实现多元化资源和服务供给,各地各校按需选择使用。引入“AI+低代码”和智能体创作工作台,支持各地各校搭建各类场景应用的智能体,培育灵活多样、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应用生态。整合汇聚各类课程资源、数字教材、作业试题、学情分析、评价指标、教育管理等海量数据,构建广西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大模型训练数据集,聚焦精准教学、教研转型、科学治理、评价改革、教师研修、家校社协同共育等关键业务,打造一批教育智能体,初步形成“基础支撑—资源汇聚—应用创新—生态培育”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
(二)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环境建设。把人工智能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重点内容,分类有序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高校、职业学校要加强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实训)室建设,逐步实现智能化教学空间全覆盖。推动各地分年度分批次对中小学普通教室、多功能教室、实验室等进行智能化升级,为开展大规模因材施教奠定硬件基础。各地要统筹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或联合社会力量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智慧学习空间、人工智能体验馆和实践教育场所等,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体验、学习、探究、实践的空间。
(一)加强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推动实施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计划,与东盟国家高校合作办学,建立培训基地、组织文化交流、开展科研合作等,构建“人工智能+东盟语种+专业”融合培养模式,与东盟共同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打造人工智能赋能的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升级版。推动广西高校人工智能领域“慕课出海”,通过中国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等在线教育平台,搭建优质人工智能教育慕课输出渠道,推动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共享。鼓励中小学与东盟国家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交流活动。
(二)合作共建教育应用场景。支持高校与东盟国家高校共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平台和垂直应用场景,重点在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留学生教育和东盟语种教学等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合作,推动高校与东盟国家高校联合开展高水平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合作和成果孵化。
(一)加强组织实施。各地各校要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纳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职责,作为一把手工程,将其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做好规划、推进和保障工作。各地各校要明确责任部门,加强业务管理和技术支持队伍建设,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将人工智能教育和应用纳入教育督导范围予以正向激励,建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试点培育、成果遴选和宣传推广机制,推进学校人工智能教育与应用切实落地见效。
(二)强化经费保障。坚持公益性原则,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相关项目经费的保障力度。各地要统筹中央和自治区下达的资金,保障中小学数字化终端的配备和更新,满足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需要。各地各校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科学编制年度预算,安排资金用于购买优质数字资源和数字化应用服务,保障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应用支出。
(三)筑牢安全屏障。各地各校要全面落实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相关要求,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安全标准、规范体系和防范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数字伦理准则,加强对智能教育产品、工具、服务监管,规范人工智能应用进校园管理,切实维护广大师生合法权益。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