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触碰那只黑色机械手,感受它的细微回应,这是具身智能在尝试打破莫拉维克悖论。
早在上世纪,科学家们就发现人工智能的发展终将面临一个课题:困难的问题是易解的,而简单的问题是难解的。换句话说,电脑可以学会代YY易游网页数题、下围棋,但是要让它掌握一岁小孩水平的感知和行动能力,却是几乎不可能的。
具有物理实体的具身智能,被寄予厚望。计算机视觉、激光雷达、大模型学习训练……技术赋能与融合,使具身智能YY易游网页拥有了与环境实时交互的能力,实现感知、认知、决策、行动一体化。2025世界大会开幕前夕,全球首款四臂具身智能机器人昨天在闵行区“大零号湾”揭开面纱,由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建政带领团队耗时一年自主研发,则是回答了领域另一个前沿问题,具身智能的未来,究竟是“类人”还是“超人”?
四臂,4只机械臂,一个圆盘底座,从外观来看与人类相去甚远,但是在诸多细节上,又精密地模仿了人类结构,比如它有52个主动自由度,即机器人自主运动的能力,结合视觉引导、智能训练等技术,使这台机器人的工业精度达到±0.0,能够进行完美的技术作业。
为啥要做一个不像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实际上,高端装备制造业对这样的产品有很大需求。近年来,制造型企业的生产线也在迭代升级,不同工艺产线离得越来越近,一个四臂机器人能够在物流场景起到一个顶俩的作用;此外,工业生产还有操作与检测同步进行的场景,而且高端装备的零部件往往都是复杂结构,需要多角度检测。四臂机器人可以在不同的复杂生产环境里高效工作,作业范围与精度都比那些更加像人的机器人要优越。研发这样一台机器人,张建政和团队用了整整一年时间,过程中突破物理设计与智能训练难关,全部由这家上海本土企业自研完成,成果获得多项发明专利。
“再怎么训练一只螃蟹,也永远跑不出马的速度。”在张建政看来,四臂机器人“以范式革命解决了人与机器人的痛点”,它不再是“机器奴隶”,而是能很好适应数字化工厂、拥有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体。在接受信息方面,四臂机器人采用多传感融合技术,能够识别文字、自然语音和手势,甚至据此判断行为人的情绪;决策层面,四臂机器人的智能决策系统,采用垂类小模型,数据专门针对工业领域,专业性强、反应速度快。
易用性,也是衡量具身智能机器人生命力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应用在工业领域的智能体,需求并非如何与人类交互,而是在于如何与人类更好地协作。张建政说,飒智正在突破使用具身智能的“用户使用门槛”,只要人类能清晰表达需求,机器人就能够自主接收、理解和行动。
张建政举了一个例子,“双11”期间,某家化品牌的湿巾产品有多个款式和数量,也就对应不同大小和数量的赠品,怎么做到快速分拣不出错?如果有一台四臂机器人,一边打开包装箱一边放产品与赠品、贴好标签,一系列复杂操作一气呵成,效率是人类的两三倍。
“具身智能入场,将带来工业制造领域的范式重构。”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微结构实验室李金金教授认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定制化生产流程,支持小批量、多品种、按需求的柔性生产体系,更重要的是带来决策层面的变革,降低对人工经验的依赖,解放人力并提升生产效率,直接增加经济利润。
尽管具身智能的发展,也面临着数据壁垒和人才缺口等阶段性问题,李金金依然相信,人工智能终将推动工业制造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彻底转型,二者加速融合,才能开启一个智能制造的新时代。
而诞生了四臂机器人的“大零号湾”,正是上海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的重要承载区。近年来,闵行区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智造等前沿领域,打造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的完整链条,飒智智能正是这条创新链上的优秀代表,企业研发的产品在闵行区率先应用,提升了区域内传统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同时也应用于众多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生产线。
据悉,闵行区科委已经搬迁至“大零号湾”办公,正是为了近距离服务区域内科创企业。闵行区科委副主任徐晖说,下一步将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技术转移平台、高质量孵化器,开放区内场景资源,进行示范应用和迭代升级,在知识产权、科技金融、人才服务等方面提供一站式全链条的科创服务,形成“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良好科创生态,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