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身智能企业的商业化落地实践,正引发全球投资界的高度关注。”2025世界大会(下称“WAIC 2025”)期间,来自硅谷的投资顾问玛丽(Mary)在完成探馆后向《国际金融报》作出这样的总结。
作为深耕中国科技市场十余年的资深观察者,这位常年往返于中美之间的投资专家特别强调:“中国具身智能赛道已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其强劲的产业化落地能力,已然成为吸引海外投资人高度关注的核心。”
无可否认,“具身智能”是过去两年AI领域与投资圈的热词,亦是本届WAIC的重点展示主题之一。作为具身智能的典型应用形态,人形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集体亮相——在逾7万平方米的展馆内,超150台人形同台“登场”,场面蔚为壮观。
在WAIC 2025现场,多位行业专家向记者分享了类似的观点:如果说去年18台人形机器人列队迎宾的“十八罗汉”阵列还停留在概念展示阶段,那么今年展会上,这些机器人已经完成了从“表演艺术”到“实用技能”的质变。
“去年的展示更像是一场科技时装秀,而今年我们看到的是真正具备工作能力的产业工人。”一位不愿具名的机器人企业高管在现场如此形容这一变化。如今,展台之上,曾经整齐划一却略显呆板的静态陈列,已被充满活力的动态展演所取代:这边,机器人灵巧的手指正在完成精密装配;那边,另一台机器人已开始流畅地进行物流分拣……
在智元机器人展台,一位“全能员工”正同时胜任多个岗位:物流分拣场景中,他认真分辨不同颜色、重量、形态的软包装货品,有条不紊地将货品拿起、翻面、推至流水线;零售打包场景,这一具身机器人轻轻拿起白色棒球帽,随后将其装入纸袋内,再握住纸袋提手,递给“消费者”;展台另外一侧,还有一位具身智能机器人拿起可乐,准确无误递至每个人手中。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兼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机器人得以完成这些动作,主要是基于具身智能大模型,通过海量训练数据,让具身智能机器人形成了自主执行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泛化的、可以通用的形式,而非沿固定轨迹进行。
与智元具身智能机器人一样身兼数职的,还有银河通用机器人。在仓储场景,该机器人小心地搬起货箱,随后平稳地将货箱移至指定位置进行堆垛。记者还亲身体验了这类在零售场景的应用——展台内,银河通用打造的“无人便利店”里,货架上密集陈列YY易游网页着瓶装饮料、袋装软糖、罐装薯片等商品。记者在交互屏上选定心仪产品后,机器人迅速移动到琳琅满目的货架前,精准抓取商品并稳稳递送到记者手中,整套流程流畅高效。
而在银河通用展台不远处,傅利叶将“具身智能康复港”搬来了现场。在这里,形态各异的具身机器人化身康复理疗师,为现场观众提供导诊咨询、认知康复训练、上肢康复训练、运动功能重建以及远程康复五大康复场景训练体验。记者在现场亲身体验了认知训练项目:机器人会清晰发出动作指令,引导体验者通过指认正确物品完成任务,训练内容覆盖颜色识别、物品分类、方位判断等核心认知能力。
走进傅利叶展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坐”在展台中央的、傅利叶即将发布的GRx系列第三代产品——GR-3。根据傅利叶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该公司首款主打交互陪伴的Care-bot,一改以往极简工业风格的硬件设计,引入柔肤软包覆材设计和全感交互系统,在功能迭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机器人在陪伴与情绪交互维度的体验边界。
“我们明显感受到市场认知正在发生质的飞跃。”姚卯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很多客户还停留在‘即插即用’的自动化思维,如今他们已深刻认识到:具身智能是一个需要双向投入的数据驱动型系统。”
姚卯青详细解释道,这种认知升级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客户理解了机器人需要在实际场景中进行持续训练和迭代;其次,他们开始配合进行产线改造以适应机器人集成;最重要的是,客户更愿意投入资金开展POC(概念验证)测试,而非简单追求“拿来即用”的解决方案。
据姚卯青透露,智元机器人目前线台,且挖掘出一些具备可行性、能够充分发挥具身机器人大模型泛化能力的落地场景。“现在出来的团队也很多了,很难说到底谁的能力比较强,最主要的方式是实战检验。很多头部公司,像智元做到一个比较高的估值水平,大家会看你的营收以及效果。下半年,具身智能行业会密集进入到真正的‘交卷’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