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我国数据产业发展乘势而上、逐步壮大,人工智能应用规模快速增长,数智技术加速应用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治理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
工作人员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示人形机器人遥控操作。(图片由CNSPHOTO提供)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表示,“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并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具体情况。
第一,数字基础设施实现长足发展。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在规模、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截至2025年6月底,5G基站总数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5倍达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增长了34倍达2.26亿户,算力总规模位于全球第二,有力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数字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集成电路加快布局,形成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和装备的完整产业链。国产操作系统加速崛起,以鸿蒙系统为例,鸿蒙生态设备总量突破11.9亿台,为手机、汽车、家电等1200多类产品装上了“智能中枢”。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跃升,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人形机器人、智能终端等领域不断突破。
第三,数据要素价值加快释放。在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方面,去年推出了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21项政策,今年还将推出数据产权等10多项制度。在布局数据基础设施方面,支持各地开展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先行先试,不断夯实数据开发利用的设施底座。
第四,数字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程度显著加深。在数字产业化方面,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软件收入规模较2020年增长80%,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超70%。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智能化转变、数字化改造加速推进,建成了万余家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
第五,数字公共服务更加可感可及。数字技术显著提升了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普惠水平,让民生保障持续“升温”。“高效办成一件事”已进入制度化、常态化推进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事项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十四五”时期,我国数智技术加速应用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治理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国家数据局副局长陈荣辉表示,当前我国网民数量达到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9.7%,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服务正惠及更多百姓。
首先是公共服务更加普惠便捷。智慧医疗服务扩面提速,全国互联网医院年服务量超过1亿人次,全国医保码用户超过12亿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数字社保扩围增效,全国10.7亿人领用电子社保卡,覆盖75%以上人口。数字养老服务取得积极成效,互联网应用改造、“一键呼入人工客服”等数字适老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上线,促进了养老服务资源供需高效对接。
然后是数字生活更加美好智能。在智慧文旅方面,全国5A级景区数字化改造完成率达100%。在智慧社区方面,社区服务更加智能,“一键式”老人求助等服务“指尖可达”,居家智能健康管理、远程问诊等应用,让社区生活更有温度。在数字消费方面,即时零售、智能网联汽车、微短剧等数字消费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持续释放新型消费潜力。
最后是社会治理更加精准高效。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纵深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接诉即办”市民热线数据加速整合利用,群众办事便利度不断提升。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持续深化,自然灾害智能预警等应用取得实效,城市治理从“分散管控”转向“全域协同”,智慧治理和韧性安全能力全面增强,公共服务“一网通享”效能提升,跨部门、跨层YY易游体育官方网站级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不断深化,生活服务、企业服务等领域免申即享场景应用不断丰富。
近年来,数字产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培育数据产业成为壮大数字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刘烈宏表示,近年来,我国数据产业发展乘势而上、逐步壮大。
首先是数据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据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研究数据,2024年,全国数据企业数量超过40万家,数据产业规模达5.86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17%,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第二是数据产业链加速形成。据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研究数据,2024年,上市数据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79%,年均增速是15.7%,产业链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第三是数据产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2024年,长三角数据产业规模占全国的22.6%,集聚数据企业超过了10万家,是我国数据产业的重要增长极。从城市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资源要素富集、技术创新活跃、应用场景丰富,吸引大量头部企业和创新主体,产业生态化集聚趋势较为明显。
高质量、大规模数据是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落地的核心支撑。刘烈宏表示,2024年初,我国日均Token的消耗量为1000亿,截至今年6月底,日均Token消耗量已经突破30万亿,1年半时间增长了300多倍,这反映了我国人工智能应用规模的快速增长。
刘烈宏表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已建设高质量数据集超过3.5万个,总体量超过了400PB(1PB可存储约5亿张2MB大小的高清照片,400PB的总量相当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的140倍左右)。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也推动了数据交易需求的攀升,截至今年6月底,各地高质量数据集累计交易额近40亿元,数据交易机构挂牌的高质量数据集总规模达到246PB。以北京数交所为例,高质量数据集占交易总量的比例从去年的10%跃升到目前的近80%。